信息通信处坚持以精细化管理、创新性举措、严谨的工作态度,全链条精准发力,用心编织坚不可摧的安全防护网。
“谋定而后动,知止而有CQ9电子的热门游戏介绍得。” 通信专业检修人员在工作启动前如同运筹帷幄的战略家,以严谨细致的态度编制检修现场工作手册,详细罗列检修任务,明确工作存在的风险点,对潜在风险点进行科学评估与全面分析,制定应对的预控措施,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。
面对大型作业,工作负责人进一步谋划筹备工作。依照《电力安全工作规程》要求,规范办理工作票,确保作业流程合法合规。同时,结合每日工作内容,精心制定“一案三措”,方案中不仅涵盖当日作业计划、技术要点,还标注了现场环境特点与特殊风险提示;现场工作人员分工表则以矩阵形式呈现,明确每位成员在不同作业环节的职责,实现 “事事有人管、人人有专责”。每日工作结束后召开班后会,对照工作计划逐项确认完成情况,对于未完成事项,深入剖析原因,形成问题整改清单,确保工作闭环管理。为实现缺陷的动态化、可视化管理,创建在线缺陷隐患清单,通过实时CQ9电子的热门游戏介绍数据填报与分析,不仅能实时记录缺陷隐患内容、消除情况,而且能清晰呈现缺陷分布、消除进度,复杂缺陷可上传问题照片、视频,实现隐患整改的全流程跟踪与闭环管理。
巡视检查作业现场,通信检修人员化身设备的“专业医师”,对通信设备展开全方位、立体化的 “健康体检”。在设备检查过程中,作业人员采用 “望闻问切” 四步法对设备、光缆等进行全面检查。“望”检查标签标识是否清晰完整,依照“一物一档”原则,对设备台账资料进行全面更新和完善,确保设备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;检查设备接地是否完整,查看设备硬件是否有告警,蓄电池是否有鼓包、漏液等现象。“闻”靠近蓄电池,仔细嗅闻是否有刺鼻的酸臭味、焦糊味散出,判断蓄电池内部电解液是否泄漏,焦糊味则暗示蓄电池可能因内部短路、过充等问题导致局部过热,存在起火甚至爆炸的风险。同时,对通信机柜内部、电源模块等区域也进行气味排查,若出现异常气味,可能是线路老化、元件过热等故障的前兆,必须及时深入排查。“问”针对现场发现的告警等内容与设备主人等交流,询问近期设备运行时是否出现过非告警提示的异常现象,了解在日常巡检过程中发现的潜在问题及处理情况;仔细查看运维记录,对历史故障发生的时间、原因、处理措施及处理效果进行梳理分析,预判设备可能存在的隐患。同时,与通信调度取得联系,详细询问近期现场告警信息,包括告警发生的具体时间、涉及的设备及端口、告警的具体类型,深入了解告警出现后采取的应急措施及当前设备的运行状态,分析告警产生的具体原因,辨别是偶发性故障还是存在系统性风险;针对一些复杂或频繁出现的告警,与通信调度共同探讨解决方案,结合现场实际情况,制定后续的针对性维护计划。“切”利用OTDR(光时域反射仪),检测备用纤芯衰耗分布,通过与历史数据的对比分析,如同医生解读病历般精准掌握光缆资源运行状况;通过接地电阻测试仪测试机房内接地电阻值评估接地效果,确保防护措施万无一失;针对通信电源测试交流输入电压是否正常,同时开展主备交流输入切换测试,模拟突发断电场景,检验电源切换的及时性与稳定性。
信息通信处以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,大力推进管理水平升级。依据《通信设备标签标识规范》《通信机房建设标准》等行业标准,对通信光缆、设备、端口等的标识、标牌进行系统性完善整改。在标签标识整治中,采用统一的色标、字体与编码规则,使设备信息一目了然;在机柜管理方面,规范接地工艺,确保接地电阻符合国家标准,优化封堵方案;在线缆管理上,通过桥架敷设、标签绑扎等措施,实现线缆走向整齐美观、便于维护。同时,建立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,定期开展“回头看”检查,及时发现并纠正执行偏差,推动标准化建设从“有形覆盖”向“有效覆盖”转变。
信息通信处始终秉持“平时多流汗,战时少流血”的理念,将实战演练作为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的“磨刀石”。定期组织通信故障应急处置演练,模拟光缆中断等复杂场景,检验班组成员的协同配合能力与应急处置流程的科学性。此外,常态化开展消防演练及消防知识讲座,通过模拟火灾场景,让员工熟练掌握消防器材使用、人员疏散与火灾扑救等技能。
在专业技术培训方面,采用“理论+实操+案例”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。学习前沿技术与标准规范,夯实班组人员通信专业基础知识;组织员工进行光缆熔接、设备调试等实操训练,激发员工学习热情;结合安全活动,定期召开案例分析会,剖析典型通信故障案例,总结经验教训。通过持续不断的演练与培训,打造出一支业务精湛、反应迅速、能打硬仗的应急尖兵队伍,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。
从精准谋划的未雨绸缪,到严谨细查的精心守护,从标准化建设的规范管理,到实战演练的能力提升,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、环环相扣。信息通信处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,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通信防线,为电网业务稳定运行保驾护航。(王璞)